記憶 珍惜
時逢唐山地震四十年之際,作為80歲的我和夫人重返唐山。參觀了“唐山抗震救災紀念館”,展館中的一幕一幕,把我思緒帶回40年前。繼解放軍奔赴災區(qū)之后,我作為“黑龍江抗震救災醫(yī)療隊”的一員,第一時間趕到唐山進入災區(qū)。有生以來,眼前的慘景使我驚呆了。殘垣斷壁,遍地瓦礫,鐵路雙軌,被扭成麻花狀,大地被撕裂成數(shù)米寬,一眼望不到頭的深溝,噴出的泥沙形成沙丘到處可見。果園內機井沉入地下,園丁和他居住的小屋,深深被埋沒,形成存水大坑……。地震吞噬了24萬余人性命,致16萬余人傷殘。幸存待援者面露驚恐、目光呆滯,眼前的慘狀使我們的淚水模糊了雙眼,肝腸寸斷……大家只有一個念頭:爭分奪秒,搶救傷員。
我們到處尋找材料,親手搭起了帳篷,成了我們臨時醫(yī)院,簡陋的手術室。我們手術組歇人不歇臺,渴了喝口水,餓了吃口餅干,累了靠著箱子閉著眼睛歇一會。連續(xù)兩天兩夜手術救治傷員。護士負責給輕傷員做些簡單的消毒、清創(chuàng)、傷口縫合、包扎、石膏固定等處置,盡量減輕外科醫(yī)生的壓力。帶來的有限藥品用完了,但疾病和腸道傳染病頻發(fā),怎么辦?!哈醫(yī)大二院院長 隋永啟,帶領隊員上山采“白頭翁”等草藥,煎制后分發(fā)給病員,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,而患病的我們卻舍不得用一粒藥,當時由于連續(xù)手術和救治傷員,我由感冒致下呼吸道感染,高燒呼吸困難,咳膿痰。一看到需搶救的傷員,責任感使我仍堅守在第一線,災后受到省衛(wèi)生廳表揚。
余震連續(xù)不斷,時時威脅著每個人。記得有一天,廣播車反復播放:據(jù)錦州地震臺預測,24小時之內,將有強烈地震發(fā)生……
我們醫(yī)療隊冒著生命危險,通知每個人,不要住在帳篷里,免得帳篷倒塌時傷及他們。我們十余人徹夜不眠,手挽手,形成一個“完整整體”,防備萬一有人掉進地裂里,及時把他拉出來。
地震之初,災區(qū)沒有糧食,唯一的口糧是發(fā)給我們每個人有限的餅干和壓縮餅干(軍需品),高溫缺水,口唇干裂,加之沒有一點點水分的餅干,實在難咽。當時我們的口號就是:要想抗震救災,就得吃餅干。有時我們看到災區(qū)孩子們伸出小手,眼巴巴渴望我們能給他們點吃的,我們把僅有的口糧送到他們手中。
印象最深的就是——缺少日用品和水。水是到達唐山后的第五天被解放軍運送過來的,每個人分到的很少還異常混濁。悶熱的天氣讓大家的身體和衣服都發(fā)出了怪味,幾名女護士想擦擦身子洗洗背心都舍不得用水,只好忍著。最讓女護士為難的就是月經期,出發(fā)時太急誰都沒來得及準備衛(wèi)生用品。盡管她們手邊就是脫脂棉紗布,但她們知道這些東西給傷員都不夠用,有人創(chuàng)意用草編成“衛(wèi)生墊”上面裹一層紗布。這辦法立即推廣開,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災的工作中。
地震災區(qū),氣候變幻不定,一會氣溫40°C以上酷熱,一會余震伴瓢潑大雨,無情敲打著每個人。此時我們立即奔赴災民區(qū)。解放軍戰(zhàn)士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傷員,有時救人,不能用銳器挖掘被埋的人,只能用雙手扒開泥土;手磨破出血,感染。高溫致使尸體腐爛,腐味難聞,叫人無法靠前。但解放軍戰(zhàn)士手托肩扛運尸體。真是哪里艱難,哪里就有解放軍戰(zhàn)士的身影。
地震至此已四十年,新唐山—高樓林立、翠綠成因,歡歌笑語,世間樂園,今年成功舉辦了“世界園藝博覽會”。
唐山地震四十年歷史,充分證明了: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敢戰(zhàn)天斗地,沒有戰(zhàn)勝不了的困難。只有中國共產黨,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奔向幸福的明天。
哈醫(yī)大一院抗戰(zhàn)救災醫(yī)療隊員當時有七名,現(xiàn)只剩下五名,他們是岳武、田莉、陳更新、慕麗煥、趙英。張永一、李鐘鳳二位老師已離開人世。
謹以此文獻給曾經與我抗震救災的戰(zhàn)友們,并告慰在此次地震中逝去生命的同胞。
Copyright © 2013-2020 hljmm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黑ICP備16005832號-2